岐黄老中医:讲讲怎么补肾养肾,有的坑不能去踩啊。中医特别看重肾,把它看作身体的“水库”和“能量宝库”。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17:38 点击次数:80
讲讲怎么补肾养肾,有的坑不能去踩啊。中医特别看重肾,把它看作身体的“水库”和“能量宝库”。肾里水分充足,就能好好保存“精气”(一种重要的生命能量),人就有活力,身体也棒。肾怕什么?怕干!肾要是“干”了,就像土地干裂存不住水一样,精气就藏不住、漏掉了。这会导致肾虚、没力量。这就是中医说的“肾苦燥”(肾讨厌干燥)。“干”了怎么办?正常思维可以湿润的东西来润,其实我们可以用“辛”来“润”!这听起来有点奇怪:辛味的东西(比如姜、辣椒)不是热乎乎、感觉更干吗?怎么能“润”肾呢?秘密在于“借力打力”: 中医理论认为,辛味属“金”,“金”能生“水”(肾属水)。辛味药能帮身体打开“通道”(腠理),让气(能量)流动顺畅。气一流动,水分(津液)也就跟着跑起来了,所谓“气到水到”。这样就能把水分带到肾里,解决干燥问题。这是个整体调理的思路。很多人养肾容易踩的坑:只补一边!觉得肾“阴虚”(水分不足),就拼命吃阿胶、熟地这类滋腻补阴药。觉得肾“阳虚”(能量不足、怕冷),就猛吃鹿茸、肉桂这类燥热补阳药。结果往往吃了很久也没效果。为啥没效?因为不懂阴阳是“好搭档”!身体的“阴”(物质基础,比如精血水分)和“阳”(功能动力,比如热量活力)就像蜡烛和火苗:想火苗旺(补阳),得有足够的蜡烛(补阴)做燃料,这叫“阴中求阳”。想让蜡烛有用(补阴),又需要火苗(阳气)来点燃和温暖它,这叫“阳中求阴”。两者谁也离不开谁!聪明的方法一定是两边都照顾到:补阴时加点温性的药带动(比如滋腻药里放点砂仁开胃)。补阳时也要配上养阴填精的药打底(比如热性药里重用熟地)。经典名方:肾气丸(八味肾气丸)的经验张仲景的肾气丸就是“阴阳平衡”的典范:打基础(补阴): 熟地、山萸肉、山药——提供肾精、阴液。点把火(补阳): 少量桂枝、附子——温和地温补肾阳。防堵塞(疏通): 泽泻、丹皮、茯苓——防止补药太滋腻堵住身体。整个方子让阴得到阳的帮助而源源不断,阳得到阴的滋养而活力充足,完美体现“阴中求阳,阳中求阴”。它适用面很广,肾阴、肾阳虚或者阴阳两虚(现代人常见)都常能用,关键看怎么调整。现代常用中成药(选对很重要!)桂附地黄芄: 更侧重温补肾阳。适合怕冷、手脚凉、腰膝酸软无力、夜尿多的人。金匮肾气芄(常含牛膝、车前子): 在温阳基础上加了利水作用。适合肾阳虚还伴有水肿、小便不畅的人。重要提醒(必须看!):小心“堵”住胃: 这类药有点滋腻,脾胃不好的人吃了可能不消化、没胃口。可以试试用少量砂仁煮水送服来开胃。人很复杂,别自己乱吃! 肾虚常常不是单独存在的,可能还夹杂脾虚湿气重、肝火旺等等。一定要找靠谱的中医师! 通过“望闻问切”全面诊断(四诊合参),搞清楚你的具体情况(辨证论治),才能开对药。尤其注意: 如果你是阴虚火旺(舌头很红、舌苔少、手脚心发热烦躁)或者身体有实热、湿热(比如正在上火、发炎),这些温补药就像火上浇油,会耗伤你,千万不能用!总结一下养肾要点:记住肾怕干,喜欢滋润。“辛润”是个巧方法,靠的是推动气和水流动。最重要是阴阳平衡! 别只补一边,两边都要照顾到。药不能乱吃! 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。强烈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调理,安全又有效!#中医来了##超能健康团#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